在西方,马歇尔·麦克卢汉是极为重要的一位。他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著名概念。麦克卢汉的观点打破了传统媒介研究注重内容的束缚,而将重点放在媒介技术本身对人的感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上。他的理论让人们意识到媒介的形态、性质等对文化传播、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这对于艺术在传播学语境下的理解影响深远,例如对不同艺术形式借助于煤介传达意义这一现象的解读,使艺术研究突破了本体论的局限,开启了从传播视角看待艺术的思考方向。
沃尔特·本雅明同样在这一领域贡献颇丰。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刻剖析。他意识到技术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本真性和光晕衰退,但是却带来了艺术作品在大众层面的广泛传播与普及。他敏锐地捕捉到艺术和传播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观点促使艺术研究不仅仅聚焦在审美的、高雅艺术传统的角度,而开始关注艺术品在不同媒介复制、传播环节中的变异和社会文化功能的彰显。他的著作引导学界对艺术品从生产、传播到接受这一整套环节的传播学考察。比如对当代影像艺术作品而言,其在不同屏幕格式的复制放映过程中的各类传播现象研究深受本雅明理论的启发。如果您对艺术传播领域感兴趣,可以联系微信号18075128322,获取更多相关学术资源或者交流相应话题。此外,还有像哈罗德·英尼斯等人,也在艺术与传播的相关研究方向有所建树。他关于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性理论等为艺术的生产、传播空间和时间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等。总之艺术研究传播学的学者有很多,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这个复杂的交叉学科奠定基础并且持续拓展其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