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艺术解剖学在素描中的重要性,包括人体骨骼、肌肉的基本结构和比例关系对素描人物造型的影响。
使学生熟悉不同角度和姿态下人体结构的变化规律。
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准确描绘人体外形轮廓的能力,通过解剖学知识准确把握人体基本形状和比例。
提高学生对人体动态的捕捉和表现能力,能够结合肌肉的伸缩变化等解剖知识进行动态素描创作。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重要骨骼结构(如颅骨、脊柱、四肢骨等)和肌肉(如三角肌、股四头肌等)的形状、位置和作用的讲解与记忆。
引导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人物素描创作,准确表现人体比例和动态。
2. 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肌肉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关系及其在不同动作下的变化规律,这是比较抽象的内容。
帮助学生避免解剖学知识在素描中的生硬套用,使其能够自然地将解剖知识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通过PPT、画册等直观地展示人体骨骼和肌肉结构的解剖图,进行系统讲解。
2. 演示法
教师在黑板或绘画纸上现场演示如何运用解剖学知识进行人物轮廓勾勒和细节刻画,例如绘制一个站立姿态的人体,边画边讲解骨骼结构对人体外形的影响和肌肉的线条表现等。
3. 实践练习法
安排充足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临摹大师作品(含有明确人体解剖结构表现的作品)、写生(同学之间互当模特)等实践练习,我的微信号hnstwx,如果在练习中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交流一些绘画技巧。
在展示作品环节,组织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分析讨论,重点针对解剖学知识运用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美感。
教学过程
1. 课程导入
开始可以展示一些著名的人物素描作品,既包括经典大师之作,也包括一些现代优秀习作,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体的比例、线条的流畅性等,提出问题“大家想知道这些艺术家是如何准确画出人物的吗?”从而引出艺术解剖学。
2. 知识讲解
利用PPT详细介绍人体骨骼系统和主要肌肉群。对于骨骼,讲解重点骨点的位置及其对外部轮廓的影响,如颅骨的额丘、眶上缘等。对于肌肉,除了讲解其形状和位置,还要通过动画或动态图展示肌肉在收缩和舒张时的形态变化,强调肌肉对人物表情(如皱眉肌对皱眉表情的影响)和动作姿态(如臀大肌在坐姿时的形态变化)的作用。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简易的口诀方便学生记忆,例如“上肢骨长又壮,下肢骨粗且长”等。
3. 教师示范
在黑板前,教师可以从简单的人体几何形体概括开始,如将人体的胸廓概括为长方体,然后逐渐添加骨骼和肌肉结构,一边画一边回顾讲解的知识要点,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使学生明确绘画的步骤和解剖学知识的运用方法。
4. 课堂练习
安排临摹人物素描作品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临摹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分析作品中的骨骼、肌肉结构。之后进行写生练习,让学生以同学为模特,进行初步的人物素描创作,提醒学生注意模特身体姿态下骨骼和肌肉的结构特点。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比例失调、肌肉形状错误等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5. 作品展示与讨论
每一轮练习结束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先由作者自我介绍作品中解剖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然后其他同学进行打分并评价,重点从解剖结构的准确性、动态的合理性和整体美感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肯定优点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6. 课堂总结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概括重点和难点知识,强化学生记忆,并布置课后作业,如要求学生搜集不同姿态下人体的照片,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其骨骼和肌肉结构等。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艺术解剖学》等相关书籍。
2. 制作包含人体解剖图、艺术作品示例的PPT或电子画册。
3. 写生用的画具,包括画板、画纸、铅笔等。
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包括是否主动提问、参与讨论等。
考查学生在教师示范和知识讲解环节的专注度,是否能跟随教师思路掌握重点知识。
2. 作业评估
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临摹和写生作品),对其解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素描技巧等进行评估打分,检查作品中人体结构的准确性、线条的表现力等方面的表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