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并非一定没有艺术性,只是在大众认知以及一些特定的学习培养模式下,部分学霸可能表现得缺乏艺术性。
学霸通常被定义为在学业成绩上表现出色的学生,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术学习上。在很多教育环境中,对学术成绩的高度追求使得学生们要应对大量的理论知识、考试等。例如,为了在数理化等科目取得高分,需要不断地刷题、记忆公式、深入研究科学原理等,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在这样高强度的学术训练下,在诸如绘画、音乐、文学创作等艺术领域投入的时间必然会减少,艺术素养难以得到深入地发展,也就不易在外界展现出艺术性。
同时,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是重要因素。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被认为是优秀学生,学校、家长都以此为衡量标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霸,自然而然也更倾向于追求能带来直接成绩回报的学业活动。比如在很多中小学,音体美课程经常被主科课程挪用,学霸们鲜有机会去深入接触、体验艺术课程的魅力,更别说发展自己的艺术能力从而展现出艺术性了。
而且一些学霸自身思维方式偏向理性逻辑,习惯用明确的逻辑链条、事实依据去看待事物。然而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思维,需要对情感、意境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需要无拘无束地想象。这与学霸长期形成的理性主导的思维模式存在冲突。不过,也有不少学霸拥有多方面的素养,将理性的逻辑思维与感性的艺术思维结合得恰到好处。如果社会、学校能给予更加全面和多元的教育引导与评价机制,相信学霸也能很好地展现艺术性。希望更多人意识到这点,促进全方面人才的培育。如果您想深入探讨或有更多想法,可以添加微信号hnstwx与我交流。